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五十七章 李存勖讨伐燕国(1 / 4)

加入书签

却说刘守光僭称帝号,遂欲并吞邻镇。参军冯道,系景城人,面谏守光,劝阻行军。守光不从,反将冯道拘系狱中。道素性和平,能得人欢,所以燕人闻他下狱,都代为救解,幸得释出。冯道料守光必亡,举家潜遁,奔入晋阳,晋王李存勖,令掌书记。

关于冯道,提前略说几句:

冯道生于公元882年,亡于954年。他生于乱世,也亡于乱世,时人称其与孔子同寿,事四姓九君,这还不包括地方军阀。皇帝轮流做,他岿然不动。因为忠臣不事二主,冯道处事圆滑,明哲保身,最要不得的是他以“长乐老”自居,沾沾自喜,所以后世的人总是骂他。

直到近人范文澜修《中国通史》时,还对冯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对冯道应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必须联系到五代十国时期那个混乱黑暗的历史背景。在那个背景下,连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杀来杀去,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害怕了。王朝不断更迭,我们怎能要求冯道从一而终呢?

或许我们认为冯道应该隐迹于山林。但当一个隐士,对整个社会没有一丁点的益处;而且,也不是你想归隐就能归隐的。

在城市中生活太过危险,汴州城被劫了无数次。那位被认为还算不错的郭威,入汴时也曾许诺让部下大劫十天作为犒赏,这是当时军队攻克城市的“惯例”,郭威要是不答应部下们这么干,他自己的项上人头就不保,更别说当皇帝了。

小隐隐于野。这也需要物质基础,要有一亩三分地,假如他不当官,就置不起土地。但当个农民,要面对如下威胁:

一是税吏的盘剥。当时谈不上政府治理,各地节度史、刺史及爪牙对百姓横加盘剥,百姓连一寸牛皮也不能私藏,根本就没有道理可言。

二是要面临乱兵与流寇的洗劫。冯道很大的可能会在一次洗劫中丢掉性命,并且很可能被乱兵流寇,包括所谓官军在内,当作“人肉干粮”。

三是,在当时的环境中很难安安静静地当个农夫,极大的可能会被拉去当兵,脸上刺上字,然后在一场战斗中死于非命。

其它天灾,就忽略不计了。那时候黄河有几次大的溃堤,水泊梁山就是那时形成的。因天灾造成的流寇,整个五代时期就没间断过。

所以,冯道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朝中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能够不做恶,救民于水火,已经难能可贵了!效忠于一家一姓,未必就是好人!

《新五代史》中记载这样的事,诸将掠得美女,送给冯道,冯道不敢拒绝,只能假意接受,同时却将这些女人安置在另外的地方,待战事平息后,再访察她们的亲人,将她们送回去。

又说,冯道居父丧时,住在老家景城,时逢饥荒,他“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自己则“退耕于野”、“躬自负薪”。他发现因乡人“有荒其田不耕者”和“力不能耕者”,“夜往潜为之耕”。而当田主人知道实情而向他致谢时,“道不殊以为德”。

后唐明宗年间,中原曾一度相对安定,粮食获得丰收。一次冯道对唐明宗说,自己“曾奉使中山,经井陉之道,忧马有所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这一段话,就是成语“不跌于山而跌于垤”的出处。他以切身经验告诫明宗要居安思危。

一次明宗问他:“天下虽熟(农业大丰收),百姓得济(渡过难关)否?”

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冯氏定律”,往往被历来的圣君贤相所忽视。

他曾向明宗引述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首描述农民苦境的诗由此得以流传下来。

契丹人趁中原混乱,南下侵掠。耶律德光入汴,冯道和当时几乎所有的大臣一样,素服郊迎。

耶律德光问冯道:“尔何以拜我?”

冯道回答:“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这句话回得好!不是因为你伟大,而是没办法!如果有军队,可能就不来!

耶律德光讥讽道:“尔是何等老子(老家伙)?”

冯道自嘲:“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耶律德光不怒反笑,而冯道摇身一变,成了契丹人的太傅。耶律德光又问:“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冯道答曰:“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耶律德光)救得!”这句话回得更好!士可杀而不可辱,可你不能杀害老百姓啊!就连欧阳修也承认:“人皆谓契丹不以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当代也有人说,“冯道是个救苦救难的大救星”。

冯道微时曾有诗云: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时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这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预言。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