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188节(1 / 3)

加入书签

无论从?哪里去切一刀,都会成为无数人的敌人,在改革过程中被杀,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萧大人”——实则是?谢知秋——她认为直接向官员亮刀子是?行不通的,但硬的不行,可以?来软的。

挽救方国的国库,无非是?做到两点?,一是?节流,二是?开源。

要节流,又无法从?官员动手,那就采取由上至下的策略,先从?皇帝动手。

谢知秋向皇上谏言,如今国库空虚,身为帝王,应当以?身作则,率先缩减皇室开支。

这种谏言,大部分时候都会惹皇帝不快,也是?很难被采纳的。

但赵泽似乎与?谢知秋配合十分默契,非但同意了,还十分主动地将?宫中各种用度从?吃喝玩乐到妃嫔着装全都削了一遍,亮明自己提倡节俭的态度。

赵泽都开始节俭了,朝中那些大臣还敢铺张浪费,让自己的享受超过皇帝吗?

一时间,朝中官员纷纷以?朴素为美?德,穿衣不敢佩玉,吃饭不敢喝酒,连成亲的规模都小了很多,平时也没有公费吃喝了。

各部寺的开销很快莫名其妙比往年减少了一大步,兼之不少官员看出?皇帝的意图,为了自己政绩,也开始主动减少出?支,又有所成效。

其次,就是?开源。

如果无法降低官员的生活质量,又不希望百姓的生活受损,那么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全社会高速发展,就可以?在底层人民富起来的同时,暂时掩盖上层阶级享受社会资源过多的问题。

就任参知政事后,谢知秋提议兴修水利、鼓励发展农业与?匠人教?育。

水利能够提高灌溉能力,增大土地种植面积。

而传统的私塾仅仅为科举服务,农民和工匠的知识体系常年靠师徒之间口口相传,发展非常缓慢。

谢知秋提议将?农学和工匠知识都作为专门的学科,集结有这方面知识和经验的工农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编著书籍,形成体系,设立义学,对有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进行专门培养,并且鼓励知识公开传承、研究发展。

除此之外,谢知秋提议赵泽效仿汉初皇帝,实行轻徭薄赋、让利于?民的政策。

通过降低税收,提高普通百姓的劳动积极性?和消费能力,再推行有利商业发展的政策,刺激经济发展,是?谓藏富于?民。

多管齐下,到最后,梁城的税表面上收少了,可是?实际收入反而会增加。

谢知秋本人的很多建议其实都遭到朝臣的反对,尤其是?她认为减税反而能增加财政之类的想法,简直违反常识。

但架不住谢知秋掏出?汉史引经据典,说?就算无法增加财政收入,这也是?为民考虑的仁政。

而且赵泽胆子大,早年没读书,所以?脑袋空空不懂什么常识,经历了齐宣正的事以?后,他还就信谢知秋。

于?是?这两个人一个敢说?,一个敢信,一拍即合,真的瞎搞起来。

梁城就在天子脚下,理?所当然先被抓来试点?。

谢知秋的一部分提议实际实施起来很慢,尚未推进完全,但仅仅是?减税和建设少量水利,已经对民间有极大改善。

到了秋收季节,梁城外金麦似海,城内空前繁荣,人人开始赞颂赵泽是?千年难遇的仁君,原先不认可的官员只得闭了嘴,对谢知秋的风评亦随之一变。

谢知秋顶着“萧寻初”这个身份,再加上一堆惊世骇俗的想法和当初对赵泽的投其所好,原先难免有人旧事重提,对她非议众多,劝皇上不可听信谄臣之言,还谴责她过往就不务正业,绝非实干之士。

然而当成果浮现,风向亦随之变化?。

谢知秋与?赵泽很快被誉为君圣臣贤的代表。

“萧寻初”这个名字,又开始成为真知灼见与?神机妙算的代名词,甚至开始与?多年前的神机宰相谢定安相提并论。

茶坊外车水马龙, 青年?坐在靠街的?位置小歇片刻,望着眼前街景,已是难掩慨叹。

方国素来富裕, 但问?题亦多, 往往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部?分人富贵滔天, 另一部?分人生计艰难, 不过残喘偷生。

而如今, 梁城连走街串巷的?贩夫小民都神采奕奕、巾衣皆新,这般风貌,放在过去, 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这一切, 都是多亏了萧师弟啊!

当初他们?师兄弟四?人一同待在山上,萧师弟一天到晚除了墨家术,眼里看不见其他东西, 换作是那时,真想象不到他还有这样的?潜在才能。

青年?在街边坐了一会儿,忽然, 他又注意到一点别?的?变化,问?道:“说起来,街上往来的?女子, 是不是比以前多了不少?”

“是啊!现在偶尔还会有单身女子一个人上茶坊来喝茶吃东西呢!”

“哦?”

青年?听得有些惊讶,感兴趣地道:“这也是萧大人推行的?政策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