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976章 前往昌化港(2 / 3)

加入书签

船只陆续进出莺歌海港湾,装运码头上堆积如山的食盐。虽然不清楚这些运盐船的下一站是哪里,但从船只进出港的频率来看,这里的生意的确是相当不错。安西吹嘘这里的食盐可以供应两广和安南北部所需,看样子倒也不像是在吹牛。

安西的巡视工作事实上在宁崎和范迪门到来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不过为了给荷兰人洗洗脑子,安西特地留下来在莺歌海盐场充当了一天的导游。虽然范迪门最终还是没有被说动,但安西至少让他确信了一件事——在整个远东地区,制盐能力首屈一指的便是海汉,麾下盐场产能的调整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盐价波动。

而范迪门的心思并不在食盐生意上,海汉在各种生产场所都使用了蒸汽机这种提高生产效率的先进设备,才是他最为在意的事情。尽管海汉人嘴上说蒸汽机的产能严重不足,无法对外出口,但范迪门认为这只是一种麻痹自己的托辞罢了,双方在生产力方面的差距势必会因为这种机械的推广应用而进一步加大。相比这个无法阻止的趋势,海汉试图使用食盐来打开南洋市场的企图也显得并不是那么紧要了。

范迪门在莺歌海的考察行程只持续了大半天就结束了,海汉盐场的生产模式无法照搬,甚至连模仿都很困难,这一站的考察除了证实海汉可怕的食盐生产能力之外,似乎也没别的什么收获了。

在告别安西离开莺歌海盐场之后,范迪门继续搭乘“飞速号”帆船沿海岸线北上,他的下一站考察地点是海南岛西海岸线上的主要工业基地昌化。

昌化石碌的建设项目是自1629年六月开始启动,1630年11月完成了连接两地的陆上通道,1631年石碌矿场正式投产,同年昌化的大型冶炼厂也逐步投入到使用中。从石碌矿场开采出来的矿石通过专门货运铁路运抵昌化,然后在当地完成冶炼。当地仅采矿和冶炼这两个产业的从业人员就超过一万人,规模在远东地区绝对算是首屈一指。

范迪门通过情报也知道昌化这个地方是海汉人生产钢铁的主要地点,但到底海汉人的冶炼技术和产能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却缺乏更深入的了解。而这次能有机会亲身来到这里参观,范迪门总算能见证一下海汉人在工业方面的硬实力了。

在距离昌化港尚有二十多海里的时候,范迪门已经能看到东北方向的海岸上空有黑色烟尘升腾而起。不问可知,这大概便是当地的冶炼钢铁的高炉烟囱释放出来的烟雾了。

昔日仅仅几十户人家的昌化渔村,如今早就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昌江入海口处绵延数里的货运码头。范迪门来时本以为这里并非商贸港,往来船只应该不多才对,但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大错特错,仅码头上停靠的运煤船,就至少有大大小小三四十艘之多。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商船正在这里装卸货物,看得范迪门眼睛都直了。

这些运煤船基本都是来自安南黑土港,从当地运送冶炼所需的燃煤到昌化卸货,然后从这里装运一些货物回安南。所以这些常年往返于北部湾的运煤船不单单只是运送煤炭,而且还承载了一部分转运其他货物的任务,由于这些船在返程时几乎都是空船,装一点就赚一点,所以运费也就相对更为低廉。于是这样一来,很多需要从三亚等地发往安南北部的货物就会运到昌化港来进行转运,运费要比自行运往安南节省不少。原本并没有涉及商贸功能的货运码头,却在实际的运作当中逐渐成为了海南岛西海岸线上的一处转运中心。

而来到这里的货船也不仅仅只是装载需要转运去安南的货物,昌化加上石碌的常驻人口也有两万多了,而本地最大的产出只有矿石和钢铁,这么多人的吃穿住用几乎都得靠外界的供应,每月光是运来这边的食物就多达数百吨,各种生活物资所需的运力也绝非小数目了。

“我们有几支专门的船队,负责每月向这里运输生活物资。”宁崎向范迪门说明道:“你所见到的这些货船,其实装载的货物有近一半都是向本地提供,剩下的才是通过昌化港转运去安南的部分。”

由于承载着比较大的货物转运量,昌化港的码头上显然要比范迪门先前造访的崖城、莺歌海繁忙许多,码头工人的数量比前两处加起来都还要多。虽然还比不上胜利港和三亚港的程度,但作为一个非贸易港来说已经算是相当繁荣了。

来到码头上接待宁崎一行的是昌化地区主管乔志亚,他在这地方已经待了好几年没挪过窝,连近两年的各种军事行动也没有再参与了,基本上已经放弃了军方的职位一心从政了。

还隔着老远,乔志亚便主动招呼道:“宁老师,稀客稀客,你可是少于走动到我们这地方来!一向可好?”

“挺好的,看你这身板也富态不少啊,老乔!”宁崎哈哈笑着与乔志亚紧紧握手,然后向他介绍了范迪门。

这次执委会为范迪门安排的行程已经提前用电报通知了各地,所以乔志亚对荷兰人的到来也没有表示惊讶,上前与他见礼。乔志亚本来就是北美出生的abc,看到范迪门这欧洲面孔自然而然便用上了英语,倒也不存在沟通上的障碍。范迪门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