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44节(2 / 3)

加入书签

农历十月二十四,府城裕州,刺史府。

税务官陆续把各县下半年的赋税收来,唐刺史核对完最后的数目后,忍不住吁出一口长气。

今年好几个县受春夏大雨影响,上半年的税收并未足额,好在下半年老天爷发了善心,让最重要的粮食征缴未出现问题。

一般情况下,能上任刺史这等官职的,都是饱受历练,能力出众者。而且,他们还深得掌权者的信重。待到资历足够,便能被调遣回京,成为朝中重臣,乃至宰相。

但下等府州除外。

毕竟刺史的主要职责也是税收,下等府州人口稀少,辖下各县残破贫穷,官职上瞧着是挺高的,但真就是谁做谁懂其中的艰辛。

所以跟韩彻是被流放发配到安南任职县令相比,唐刺史的状况并未好过太多。

因朝廷制定的税收连年不达标,唐刺史的政绩考评也多为下等不说,还多次受到上司的责备。

不过这两年,唐刺史日子可算是好过起来。

两季稻的栽种技术,不仅让他获得了朝廷的嘉赏。府城辖下各县的气候又都适宜种植两季稻,便使得百姓终于能足额交付出朝廷要的税收数额。

税收能足额完成,唐刺史日子好过后,对韩彻的印象便也好了许多。

这日,唐刺史一听闻有安南呈上来的文书,还甚为好心情的接过打开。结果等到看完后,唐刺史表情却越来越凝重。

“大人?可是出何事了?”心腹忙问。

“那位韩状元郎呈来文书,欲要重新修建好安南和裕州两地的石桥。”唐刺史说道。

“修桥?如今往来安南的商贾行人众多,若能将石桥修好,于出行上确实方便许多。但这石桥过往修建不久,皆遭损坏。”心腹忧心道。

所以并不是修不起桥,也不是不愿修桥,而是修好桥之后的维护,做不起!

“他在文书上,言道可用生蚝来造。”唐刺史说道。

“是像修建房子那样,把生蚝壳黏在桥基上吗?”心腹便忙问道。

近来裕州也有不少百姓在自家房子的外墙上,黏合一层层的生蚝外壳。防护效果一时半会还体会不了那么深,但防潮防水,还有舒适度上,却是立竿见影。

要是用这法子去造桥,倒是可以试一下。

谁知,唐刺史摇头:“不,他说的不是生蚝壳子,就是生蚝。”

心腹满脸惊愕:“活的生蚝?”

唐刺史回已同款表情。

注1:出自《广南西路滨州》第二页。

第一更完成。

造桥

唐刺史今年已经四十五,年纪其实并不算小了。尤其是按照时下朝廷惯例,若他还不能尽快回京升迁,这辈子的仕途便基本止步于此。

本来唐刺史也熄灭掉这份心了,结果谁能想到,那位韩状元郎被流放发配到他辖下的安南县任职。这几年韩彻在民生经济上的卓越表现,也让他这位直系上司跟着在老皇帝面前露了脸,得了些赞赏。

所以比起韩彻,唐刺史对政绩的需求更紧迫。

韩彻还在文书里对新桥修建计划,做了细致的汇报。

唐刺史实在是心动,但修桥耗费银钱数目不小,那处江河里的水流湍急又常受海潮影响,不论何种材质,每每修建不多久,便会被冲垮。

思来想去,唐刺史决定先慎重的去请了不少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把这份新桥修建计划拿给这些人分析。

工匠们挨在一起,边看边做一番商讨,之后才谨慎的回复唐刺史:“若将桥墩做成船型,确实有利于分散湍急的河流或海潮的冲击。生蚝长于礁石上,又需得人持尖刀,用力才能将其撬下。”

“那按你们所说,这桥能造?”唐刺史眼睛一亮。

然这等大事,工匠们哪敢轻易作保,便又道这生蚝造桥的法子在理论上是能行的,但还未曾有人试过。最终实际效果能如何,他们也无法预估。

唐刺史只得又去找心腹商议,还叹气道:“桥我是想修建的,若此桥真能成,安南和府城相连,往来便甚为便利!”

交通一便利,到时候往来两地的商贾更多,好的又何止是安南,府城的经济同样也被带动起来。

唐刺史想要升迁,对修建新桥动心。那么跟他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腹,又如何能不动心?

心腹这时便道:“那位韩状元郎不是还言道,修建新桥,安南可出修建三成?大人,想来他定是对此事有足够的把握。”

唐刺史闻言,心头一动。

他都差点忘记,韩彻还在文书上还曾写到,此次修桥,安南那边愿意修建三成。只为桥梁能更早修建好,方便两地百姓的生活往来。

这占据的三成的修桥比例足以向人证明,韩彻对修建新桥的信心。

想到这,唐刺史心中顿时松快起来,言道:“韩彻大才啊!”

如今的安南对于整个裕州来讲,已经是辖下税收缴纳仅次于府城的县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