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471章 抗震(2 / 3)

加入书签

“香江的慈善基金会在附近又联系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地形地貌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进行调整。”然后把模块重新摆放安装,又成了一所新的学校,和湔氐镇的学校布局截然不同,但使用功能却是一点儿也没有受影响。

“这可比该老图纸更省力啊!”李庆熙等人也是拿老图纸套过新项目的,一看就能明白这么做的好处。

“而且现在咱们已经把这些模块存在电脑里了,有了新项目,直接在电脑里修改更方便,审核也好通过,都是经得住考验的设计,审核部门看一眼就肯定给过了。”把模块化设计和电脑结合起来,更能提高效率。

“等他们下次来北京的时候,就把图纸用软盘拷贝好给他们带过去,然后在当地打印,这样连运送图纸的功夫都省了!”等再过十多年网络铺开的时候,直接用邮件发过去就行了,都不用他们专门过来取图纸。

“林工,其他设计都非常适合当地的需求,但是为什么要把抗震级别调到这么高?你这又是框架结构填充墙,又是砌体结构楼梯间的,抗震级别都提高到八级了,现在的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没这么严格吧?”徐家平疑惑地问道。

“对啊,我刚才也看到了,这么设计肯定会提高建设成本的吧?虽然香江人有钱,但把多余的钱省下来,多建几所学校不好么?”徐家平他们还以为这笔钱是香江人捐的呢,压根不知道是林桥出的。

“还有我看到好几个地方的细节都是之前没用过的,这样的设计也是为了抗震?”

“我觉得现在的建筑设计规范里面,关于抗震性能的规定有些不够完善,要求有些偏低,尤其是对学校这种人群比较密集的建筑,而且西南山区位于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这条地震带是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这一地区遇到八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要比国内其他区域高得多,所以宁愿在设计中留有部分冗余,也不能将来遇到事情后悔!”在这一点上,林楼绝不可能妥协。

新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源于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这些重点工程大多都是根据苏联的抗震设防标准和规范设计的,在一定程度山保证了这些项目的顺利运行,为这些项目防备地震等自然灾害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是按照高标准的抗震等级进行设计,是要增加成本的,根据当年的核算结果显示,修建一座纺织厂,把抗震级别提升到七级以上,需要增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二的成本,提升到能抗八级地震,则要增加百分之十五到十六的成本。

同时住宅要能达到抵御八级地震的要求,成本也要增加百分之八以上,这就有些太多了;同时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比较落后,大家对地震的危害缺乏认知,于是规定一般的住宅、办公楼、学校、车站等均没有防震要求。

而且也没有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严格的建筑抗震设计标准,1959年和1964年虽然曾经两次编制过包括多种建筑的《地震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但是没有正式颁布,也没有强制要求和对设计进行审核,只起到指导作用。

这一决定导致了惨痛的历史教训,1966年的河间地震、1967年的邢台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两次地震灾难之后,人们逐渐加深了对地震危害的认识,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于1974年才正式颁发《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

然后就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了,这场灾难全面推动了国内对建筑抗震的重视,将建筑抗震的重要程度提升到更高的级别。

1978年根据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的教训,对1974版的规范进行了修订,正式出版了《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科学院也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并正式批准试行。

之后不断对各种规范进行修订和调整,现如今建筑科学院正在对1978年版的《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这一版的规范到1990年正式修改完毕并投入使用,相较于1978年的规范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然后到了2001年再次修订完毕,等汶川地震后,又进行了新的修订,每次修订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不断调整规范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如今虽然已经有了规范,但和后世的要求相差还很远,而林楼在设计这些学校的时候,自然选择了参考后世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设成本,但在安全性上却是大大地提高了。

在他看来,这点提高完全是值得的,钱固然重要,但和学生们的生命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而且他也有能力承担这些增加的费用。

“那香江慈善基金会那边……”徐家平迟疑着问道,这肯定是好事,但能不能得到人家的认可还不好说啊?

“他们已经同意了,并决定以后在西南山区捐建学校的时候,都采取我这样的标准!”慈善基金会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