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541章 圆神有风险入教需谨慎(1 / 2)

加入书签

《魔法少女小圆脸》虽然被某些人解读为女性革命的故事,然而徐渊洁却看到了另一方面的故事。

在一部短短的12集动画中,就能让人感受到前苏格拉底派的悲剧观又能体会出对人本的推崇和对盲目理性的批判,《魔法少女小圆脸》可以算是以少女动漫的方式对《浮士德》的解读和演绎。

徐渊洁在开始的时候,以为又将是他最推崇的情感神作《school-days》那样,出现全灭的结局,不过他的期待并没有出现——现在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自己当初的猜测,才会恍然发觉自己是那么的肤浅,这个结局比自己所猜测的深度更加深!

这看似治愈的结局和诸神黄昏式的毁灭在美学上是相通的,所谓“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的力度和感染力正来自这毁灭之中,来自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中。

主人公具有高贵的品格和不屈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遭遇失败——至此悲剧有2种走向:或者在失败和毁灭中彰显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光辉;或者最终得到形而上的慰藉。但二者共同之处要表达的都是:人生虽然短暂,但现象(肉体)的毁灭无损意志(精神)的永恒。

《魔法少女小圆脸》就是后一种,小圆脸牺牲了自我,而且是彻底抹杀一切存在痕迹的牺牲,许愿改变了魔法少女的规则,不再堕落成为魔女。这一修改并未干涉“宇宙规律”的实质,魔法少女依然要战斗,会承受错误,背叛,磨难和牺牲,只是临终之际小圆会降临带走她们的绝望,如北欧神话的女武神瓦尔基里一般接引她们的英灵安详归天。

“信小圆脸魔法少女死后不堕落”和“信上帝真主佛祖死后不下地狱”是不是很像?都是带有唯心和宗教色彩的形而上的慰藉,而没有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干涉。

唯心的慰藉就没有意义么?

徐渊洁却觉得恰恰相反,全剧要表达的正是一种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qb是什么?

是《浮士德》中的魔鬼墨菲斯托,而不同之处在于墨菲斯托是原始欲望的象征,因为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浮士德》所处时代崇尚知识和理性指引人类克服低级欲望的局限;而《小圆》创作背景是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冷漠麻木的机械理性在社会心态中已经过分压制了人性。

在动画中qb是“绝对理性”的象征——排除了一切感情因素,理论和逻辑都很严密,甚至让得知真相的魔法少女们无从辩驳。

然而它却要从人的感情中吸取能量,又是把魔法少女们诱入深渊的魔鬼——理性让人类摆脱了动物的蒙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逐步将人类文明引向深渊,讽刺的是理性推动人类进步也要以感性为动力。少女们的知识和心智不能理解多么复杂的宇宙理论,她们所具备的只有单纯善良的情感。

可见魔法少女与qb之间又包含着感情与绝对理性的较量。

结局唯心的慰藉,和最后小圆脸成神的主题“要是别人说怀有希望是错误的事,不管几次我都一定会否定这句话”都是在批判“对理性的盲目崇拜”。

在戏剧冲突中面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多数观众希望在规则内解决,有的希望吃后悔药靠“如果”来获得安慰,更少数人想到打破规则。

比如华夏古代的小说演义,把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清官、明君和侠客”身上,绝无动摇社会制度根基的念头。

这种对规则无条件服从思维定势是如何形成的?

是一个人成长中无数知识和观念以理性的方式固化在思维中的,一个人的思维越趋于理性,就越远离浪漫,也就越抵触颠覆规则的神棍化演绎——因为潜意识里已经默认了“这种奇迹怎么可能发生”。

多数观众都痛恨qb,可是又不知不觉地遵守着qb的规则和逻辑思考。qb那样拒绝一切感情流露的绝对理性态度在生活中大行其道,“我麻木我自豪,我没感情我骄傲”,将抹煞感情等同于成熟、阅历和智慧,更成为无数人维持自尊的假面。

人类因理性而进步的同时也被理性带来的绝望所禁锢,小圆脸的许愿没有为扭曲荒诞的一己之私,也没有停留在qb的规则的迷宫之内;在目睹了周围的朋友们的命运之后,小圆的博爱让她的视角和胸怀达到了其他所有魔法少女未曾达到的高度,拥有了不但超越其他魔法少女纯真人性,而且凌驾于qb的绝对理性之上的——神性!

何为神性?

看看耶稣:他说要爱你的敌人,祝福诅咒你的人。对恨你的人行善,为虐待你的人和迫害你的人祈祷。耶稣降生于被罗马人统治的犹太人中,却不但要拯救犹太人也要拯救罗马人;助人无数不求回报,在十字架上替世人承受苦难之际仍在为背叛他的人祈祷,他心中没有仇恨只有对世人的悲悯和无私的牺牲。

再看小圆性格上是否有所相似?爱每一个人;不但怜悯魔法少女也怜悯魔女;当看到她许愿替过去未来的所有魔法少女承受一个宇宙的绝望和诅咒,并毁灭了魔女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