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791章(1 / 2)

加入书签

又有煎锅饼、营养汤类,品种不多但也都凑上了两到三个。

另外还有蛋饺、南瓜酥。

她在镇上忙的同时,也让赵长禄去北山村收了许多桂花和山楂、干菇菌类回来,至于荷叶,仍在继续向远处寻找荷塘。

而她也去了一趟徐宝记,买了许多干虾和干螺肉,看到有海产紫菜、海鱼干、贝类,也买了一些。

海产太贵,她也不能信手就买上许多,但每样都买了一斤、半斤的,回头就拖方家帮她又买了几斤。

生意还没开张,可不能让人发现她的配方。

九月初八,依照林小福事先与赵长禄、赵子添商量好的计划,他们提前一天就搬到了镇上,这天一早就做了许多荷香饭团出来。

有桃肉白饭团、玉米肉沫饭团、香菇肉沫饭团、胡萝卜黄瓜饭团,就这四种口味都做成小饭团,拿荷叶包裹着,用细麻线系了。

再拿大蒸笼一格一格装着搬到了驴车上,驴车上有张写了“赵家食府”的木板招牌,赵长禄和赵张氏就赶着驴车去沿街叫卖了。

赵家果然还是选择了有自家姓氏的名称,而没用杏风茶庄这么文雅的文字。

赵家食府,那就以食为主了。

今天他们沿街试卖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沿街发宣传单。

林小福确定清单内容之后,赵子富领着一帮同窗夜里到家中抄了一个时辰,每人抄了二十张出来。

他有十几个同窗,就有三百张,一共抄了三晚,加上他自己,还有赵子添的,一共攒了一千张宣传单。

在抄的过程里大家也熟悉了铺中要卖的品种,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而今天,赵长禄和赵张氏就要将这一千张宣传单发往那些铺面、大户人家,甚至是街头的行人。

宣传

沿街叫卖,不过是更形象地让镇上人知道,有这么一家不同风味的茶楼要开张了,时间就在九月初十。

当天执宣传单来的客人,不论是一人还是一桌人,不论是消费一吊钱还是十两银,价钱一律八折,还送茶一杯。若消费超过五十两以上,最低八到六折。

而执宣传单来的客人,不论是一人还是一桌人,还可免费试吃一碟煎锅饼,消费超过五十两以上,再增加三天同等优惠。

近乎一半的优惠,看着确实很诱人了,这样的新店,自然会引人注意,但宣传单上只有吃食品类而无价钱。

虽然没价钱,但从优惠所需的金额上却可以看出来一个大概的行情,最低消息一吊钱,普通也是几两银。

价钱决定档次,何况地点就是原来那家本来生意就不错的旺铺?

因而,没人会觉得这些吃食不上台面,反而对那闻着就香的什么饭团有了兴趣。

大早上的很多人还没吃饭呢,十文钱一个饭团,据说是为了试卖才这么便宜,到赵家食府就不单个卖了,划不划算吃了才算。

如何宣传自家铺子、如何回应别人的疑惑、如何将话说得客气,林小福和赵长禄、赵子添都细细讨论过,就怕赵张氏不耐烦,到时与人争吵。

到时有赵长禄看着她,就不怕出岔子了。

林小福并没有去,她一大早就领着赵迎春和赵陈氏做了这些饭团出来。

先蒸好的给赵长禄带走了,后蒸好的就让赵子添打开了铺门,搬了张桌子搁在铺子门口,一笼一笼放在桌上。

同样的价,铺子外面放了两张更大的宣传木牌,木牌上写了宣传单上的内容,分别放在铺子两头。

赵子添守在铺子门口,向每一个客人解释九月初十开张,宣传单上除了暂时缺货的都有货,价钱到时会在点单时说明。

价钱未出,目前只知饭团卖十文一个,到吸引了不少人的好奇,便纷纷议论起来。

杨家昨天也一同搬过来了。

约定每月最后一天给租金,五两银子租了西侧院几间厢房、共用马厩放驴车,通往后院开了一道门,不经过正院而去后院。

杨家没有共用赵家的厨房,却占用了水井附近的瓦棚作厨房,也用推车装了两个炉子,又搬了张桌案、搁了个碗柜,再放一张饭桌,几个人家常吃饭还是能凑和的。

另外东侧院里种的菜,杨家有权共享,这样蔬菜就不用买了。

本来就是亲家,又都有意结交对方,这样合伙又各取了所需,因而条件很容易就说清楚,也没有争辩之处。

杨家若哪天不愿意在这里,投入也不难撤走,留在这里,吃住都解决了,之后就在铺前摆摊,既宽敞又方便,还能沾赵家食府的光。

但杨家来的却只有杨老爷子、老太太和杨正刚夫妇。

这么安排也照顾了赵家的心情,毕竟赵家是和杨家三房也就是杨正刚夫妇是亲家。

另外因为赵迎春回赵家干活,赵长禄答应九月过后就开始算工钱。

试卖优惠价

而杨家商议的结果是杨诚三兄弟都不来镇上读书。

毕竟开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