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592节(3 / 3)

加入书签

六百斤)。

按照洪武年间数据,两淮盐场生产盐三十五万大引,而全国盐产量只有一百三十余万大引,两淮盐在全国盐产量中的占比是两成七,近三分之一。正因如此,民间还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谚语。

“那我们去看看盐价如何?”

解缙提议道。

朱允炆微微点头,不远处就是一盐铺,明代盐铺类似于后世的代-销点,小卖部,但其售卖对象是散户,百姓,以斤售卖,不做也没有条件做批发。

盐,家家户户都缺少不得,生活必需品,自然少不了买家。

果然,刚进盐铺,就看到一老妪在买盐。

掌柜见老妪迟迟不肯掏钱,不由有些恼怒,见朱允炆等人进来,不由将老妪拉扯到一旁:“你就慢慢想吧,等会再与你论。几位客官,想要买多少盐?”

朱允炆低头看着盐篓子,里面的盐可都不是后世的白花花的精盐,而是粗盐,颜色有些暗,有些盐颗粒比花生米还大,不由问道:“这里没有精盐吗?”

“精盐?”掌柜有些疑惑,连忙说:“客官说的是细盐吧,那都是贡品,咱这小店可没细盐。”

朱允炆无奈,后世八九十年代还要吃大粗盐疙瘩,指望大明生产出精细盐更是别想了,看来以后需要改进改进……

“盐价如何?”

解缙在一旁问。

掌柜笑呵呵地说:“诚惠十八文一斤。”

“十八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