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117节(1 / 4)

加入书签

这是一个不小的改变。

和今年郡南的麻哥亚里安神父死亡息息相关。

在麻哥亚里安神父死亡后,奥斯维德神父成为了霍格斯郡本郡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在新的教区负责人被派下来之前,按照惯例,奥斯维德神父全面接管了霍格斯郡的教务。

而要等到霍格斯郡的教区负责人死亡的消息被送到王都,再由王都那冗杂肥腻的教务处理机构再为霍格斯郡委派出一位新的神父,再等那位神父正式到霍格斯郡,至少也要等到一年之后了。

一年时间完全足以让奥斯维德神父将霍格斯郡的教会势力完全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更何况现在霍格斯郡最强力的宗教势力不是教会,而是霍顿公爵本人。

她一个就足以和整个霍格斯郡的教会对抗,且完全会是碾压式的胜利。

人们仅仅是靠着过去的习惯仍然信任着教会对这片土地的管理,奥斯维德神父已经想见,一旦那位新来的神父胆敢挑战霍顿公爵的威严,恐怕整个霍格斯郡的信徒们都不会让他好过。

郡北迟钝懒散的教士们再怎么迟钝,也意识到霍格斯郡的势力洗牌了。

在狂风暴雨之下,唯一能保持生存的方法就是顺应风暴。

毫无疑问,特蕾莎修女正在郡北推行的识字班就是风暴之一。

郡北的教士们从不反对但是也不主动的态度变成了积极参与。

以前识字班的活动,一个教堂的十几名教士顶多有两三名教士出面帮助特蕾莎修女的人举办识字班,意思意思,其余教士都“忙”。

但是今年冬天,各个教堂的教士们都“一夜之间”“忽然”感念到神明的真意,认为举办识字班是替神明赐福大众的大好事,虔诚如他们,怎么能不纷纷参与到这桩大事中去呢?

于是今年冬天,识字班的人手前所未有地充足起来,这些教士原本就是教导底层民众的主要人员,教起识字班来也得心应手,为特蕾莎修女腾出了许多人手到神圣学校上。

如果说正式班学生的报名人数多是今年的第一件喜事,那郡北教士的识时务就是这件喜事的喜上加喜了。

原本特蕾莎修女还在烦恼学生太多需要的老师也多,一旦分出更多人在孩子们身上,那夜校的人手就少了。

如今有了教士的补足,特蕾莎修女就能分出更多的人手在正式班的孩子们身上了。

而且和正式班仍未经过社会摔打思想未定式的孩子们不同,上夜校的大多是成年人,学习能力退化,思维模式也早有了定式,教起来比孩子要难得多,他们这些人比特蕾莎修女的人更懂得怎么和那些成年的“学生”交流,可谓是“专业对口”了。

就此,郡北的识字班进入了稳定模式。

而郡南的冬季闲暇则被工匠夜校占据。

原因是霍顿公爵和隔壁贝比陶来郡的巴尔弗伯爵谈成了一笔生意,大生意。

贝比陶来郡是一个大郡,面积是霍格斯郡的两倍还有余,虽然这和霍格斯郡面积在全国最小有关,但是足足两倍,贝比陶来郡也的确算大了。

虽然比霍格斯郡大,但是贝比陶来郡同样不算太富裕,同样是天高皇帝远的偏僻郡,贝比陶来郡不仅偏僻,而且常年干旱,粮食产粮极低,整个郡有一半的主食靠霍格斯郡支持,另一半则靠放牧养牛羊。

干旱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低,因为很多地方缺水,贝比陶来郡虽然有霍格斯郡两倍多的面积,耕地面积却只有霍格斯郡的一半,剩余的四分之三土地里,也只有一半能用来放牧,其余土地因为实在太干,连杂草都长不齐,是实打实的荒漠。

好在贝比陶来郡有他的支柱产业——煤。

是的,如今已经成为荒漠和牧场的贝比陶来郡祖上也是阔过的,所以地下埋了许多煤。

帝国以北有着漫长寒冷的冬季,便宜耐烧的煤很受北方人的欢迎。

靠着几个煤矿厂,偏僻的贝比陶来郡在全国里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下主要指霍格斯郡)的郡。

但是煤矿再好,也不能当饭吃,而且煤矿和粮食一样,笨重,既贵又贱,要靠量来补足,北方再需要煤,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将这些煤全卖给人家,能挣的钱有限。

所以贝比陶来郡人民还是很需要自己种点粮食的。

巴尔弗伯爵派自己的小儿子来陆瑶这里请罪顺便当质子,自己也没闲着,骑着马到郡北逛了逛,美其名曰,对霍格斯郡的人文风貌心向往之。

这一逛,就发现个好东西——水车。

郡北的水资源分布也不算太好,也有许多地方比较旱,需要靠水车车水浇灌。

巴尔弗伯爵本来只是找点理由拍拍陆瑶的马屁,拉拉关系,哪里想到他还真看到了让他心向往之的好东西,激动之下,儿子的回信也没理,急哄哄跑到郡南找陆瑶去了。

陆瑶早就馋贝比陶来郡的煤了,这回人家自己送上门来,她哪有不吞的道理。

当即就定下合同,还是一笔大合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