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212节(2 / 3)

加入书签

还真觉得这个老头儿此时异常纠结。

思虑了良久,杨一清才重新坐下,知道了来意,他就知道该怎么应对了,所以面向丰、郭二人说:“二位上差,今日之事杨某已是两难之局,若不忘恩则必负义,若不负义则必忘恩,杨某当了几十年的官,还没有像此刻一样为难。还请二位上差能指点一二,以全人情。”

“指点不敢当,部堂这话我们二人都不敢接。”丰熙和他客气了一番,“不过,丰某不才。也有一言在心里憋不住,想要告诉部堂。”

“请说!”

“情分深浅、义分大小。陛下登基不足三月,圣君之象已然显露。往后正德一朝,文治武功皆有作为,部堂非无名小卒,只要用心,千秋万代名臣传上必少不了你的名字。不说这些,将来大明百姓也会感念部堂的恩德,这是真正的大功德。”

“若在此时囿于其他的事情,君臣失和,部堂个人安危事小,边关稳与不稳才是事大。所谓相忍为国……陛下已经忍了,部堂还有何为难?便是今日刘时雍在,部堂是愿意相信他愿意考虑江山社稷、天下苍生,还是愿意考虑自身?”

杨一清沉着脸,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一个瘸子能留在皇帝的身边。侍从室那个位置,他杨一清能看到它的重要,朝堂上这么多能人看不出来?可丰熙一干就是几年,还未听闻有谁会撼动。

便是这番嘴上功夫就不得了。

但实际上,他又知道,侍从室的人平时话很少,基本上就是皇帝的‘记录官’,没想到这一出口就不简单。

“二位上差,并非杨某不知好歹,只是若非东山先生,杨某可能还是陕西一县丞也未可知。杨某也并非不知君恩大于天,否则便不会不顾东山先生的反对,极力上奏陛下西北可战。大义、小义自然是要分得清楚,可若是杨某在君前连一句话都没有……如此贪生怕死,想必百姓不会感念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名臣传中更不会记述这样的杨一清。”

丰熙和郭尚坤都有一番感慨,像是杨一清的功劳,多少人做梦都想要拿到手里,可他本人却还在考虑要不要舍弃。

这份无畏,确实值得两人敬重,也确实当得陛下器重。

“……如此,那便让部堂和时雍公见上一面如何?”

杨一清手指微微颤动,刘大厦是要秋后问斩的要犯,当今圣上对其颇为厌恶,寻常人想要见到是根本不可能得,但丰熙、一个侍从室的记录官却做得到。

郭尚坤都有些微微诧异,看了丰熙一眼,这一节,陛下可没有交代啊……

这话讲出来更不是玩笑话,他们是什么身份?

杨一清颇为正色的起了个礼,“杨某先行谢过上差援手之义!”

丰熙轻轻点头。

这件事略有冒险,可他心有猛虎,有些事他要做。

皇帝要一分,他要给三分,要八分,他要给十分。不超过皇帝的预期,他怎么对你印象深刻?

此次事情,皇帝坚信了杨一清必然为刘大夏求情,劝也劝不动,但事在人为,不到那一步,谁也不知道结果。

之后车马进京安顿。

此番大胜,朝廷是有迎接的仪式的,不是献俘,但皇帝要为取胜的将官们贺,就在午门之外。

而杨一清来不及多做休息就跟着丰熙、郭尚坤去到了刑部大牢。

要说闵珪那人也不是什么好说话的主,刑部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的,但丰熙就能大大方方的走进去。

尤其他那双腿,一瘸一瘸的,许多官员看了都是先思索、随后认真对待的模样。

京城里有这样特点的官员不多,再有这番沉稳气度的,谁不知道这是皇帝的近臣丰熙?

弘治十二年,他高中进士之后就在太子府做事,算是皇帝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

等过了一会儿,杨一清看他竟然办成了此事,不由错愕。但他不是多嘴的人,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要多问。

人家和刑部什么关系,就是他一个外人不该问的。

转过大堂,偏向北走,过了一道圆门之后忽然有一个差役出现领着他们。

刑部大牢可不是什么春意盎然的地方,刚下第一道门就开始阴森森的,光线不足、阴冷潮湿,路过一些牢房时里面的犯人蓬头垢面不说,关键满是酸臭的味道,郭尚坤都受不了,忍不住捂了鼻子。

杨部堂也紧紧抿住嘴唇,他实在无法想象,那位东山先生最后的结局竟然是在这个地方。

拐了几个弯之后,他们终于到了最深处,领路的差役一指,“就是最里面那间。”

其实……这间倒还好,角上有一个小小的、四四方方的窗户,阳光就从那里溜进了牢房,光线之中有一道身影仰望,不出声、没动作,像一尊雕像。

杨一清快步上前,扒拉着木头,轻声呼唤:“东山先生!”

哗啦啦,

铁链子撞击在一起的声响清脆刺耳。

刘大夏缓缓的转头,他如今是老态尽显,肮脏的头发遮着眼,湿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