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300节(2 / 3)

加入书签

个新路子。

十六家国企所掌握的垄断资源,已经无异于十六个只稍逊色于一部或一省实权的超大衙门。

要去吗?

在京诸衙的中低层官吏们议论纷纷,但五品以上都无意关心这点小事。

因为十一月一日的朔日大朝会上,那份明报创刊号出现的当天,奉天殿内又宣读了一份新的旨意。

奉天殿改名国议殿,华盖殿改名国务殿,谨身殿改名国策殿。

延后一年的国策会议将于十一月望日大朝会后开始,为期半个月。

除参策外,南京“九卿”、各省总督、左布政使,各边镇都司指挥、顺天应天两府尹等重臣列席。

所讨论的重事,是朝廷中枢衙署改革。

要怎么改,这些中低层官吏不清楚、不确定。

但是广东有样板,各部诸衙也刚刚拆出去不少“企业”。

自去年衡阳城破、陛下回京后,参策们与陛下平静了大半年,没有多少新的动静。

现在,大的要来了。

谨身殿内,先有通气会。

现在列席在这的,除了现参策,就是老参策。

刚刚还京的费宏和杨一清都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

总理国务大臣……大明要再度拜相了?

太祖,您老人家在地下能睡安稳不?

皇帝还在,但变天了

在京文官衙门,大致可分为六部、六科、六司、五寺、三院、三监、二府和原先的中书省残余。

其中六部六科都不必细说,但这六司,则从单独某个衙门到隶属某个衙门,官员品级从正三品到正九品不等。通政使司最显赫,通政使贵为九卿之一,尚宝司这个单独部门则管着文官公章,行人司则专帮皇帝跑腿,僧录司和道录司则管天下僧道,专管乐户的教坊司则隶属礼部但又相对独立。

至于五寺,大理寺贵为三法司之一,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太常寺则只管礼乐,太仆寺专管马政,鸿胪寺和光禄寺前文已有介绍。

三院则是都察院、翰林院、太医院,三监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二府则是宗人府、詹事府。

中书省残余,则要么沦为小透明的中书舍人,要么贵为如今的内阁。

长久以来,大明中央衙署的设置有三点是最不容忽视的。

其一,为天子的法统和享受服务的大量部门及官吏。其中祭祀、观天、礼仪有关的事与天子“受命于天”的无上权威法统有关,而上林苑监这种菜园子、太医院这种御医机构、光禄寺这种厨子部门、礼部工部底下的一些部门,都算是为天子的物质和精神享受服务。

其二,举国的实务在方向上和审核上的大事都要在中央处理,但具体经手实务的主官品级都太低,实际最高不过正五品,在京城里连红官袍都穿不上,他们能有多少话语权?

其三,出于皇帝对权力的控制要求,重要的事务决策原则上全部都要经过皇帝。不堪重负的历代皇帝由此一步步放任司礼监和内阁的崛起,但那也只是偷个懒,实际上权力还是高度集中。

朱厚熜也很清楚,这套架构的存在,在很大意义上必定是符合当前需要的“最优选择”。

下定这个决心以前,他思考了很久这样会不会又是急了一点。

但是思来想去,其实最大的槛也就是皇帝本人:肯不肯放权、敢不敢放权、要不要那么多私人服务。

皇权到了明朝以后,就集中到了巅峰。

物极必反,后来的中国就彻底没有了真正的世袭皇权残余,而世界诸多国家则仍旧保留了一些所谓皇室、王室。

朱厚熜权衡了很久,决定迈出这一步。

他可以仍旧保留着最核心的权力、在实质上仍旧保持高度集中的皇权,但在一些具体处理政务的权力方面,需要给官员们空间,这也是一种收拢人心的方式——更多的官位、更大的权力、更好的待遇。

已经改名成了国策殿的谨身殿里,大会还没召开,如今仍旧是课堂。

听课的,是之前在外的各省总督、左布政使、两京府尹、南京九卿及边镇都司文官首领们。这一次,新老参策、在京各衙的首官也都坐在这里。

上课的,自然还是朱厚熜。

“广东有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司、治安司、都察司、税课司。布政使司之下,除田赋外,其余诸科则、课税都移到了税课司。诸司首官都列席省务会议,加上各省总督,加上将来的省级乡贤院正陪二人,便一共是九人。”

朱厚熜看向他们,指了指旁边已经准备好的架构图:“京中也是如此。此后大原则,便是国策、省务、府务、县务会议定大事,而实务则由各部衙去做。总督、知府、知县,还有朕,都只把握好方向,协调好各衙。除军务、刑名、治安、巡宪、税课几事外,布政使统管一省民政,从四品府令统管一府民政,从六品县令统管一县民政。”

“至于朝廷中枢,内阁以后不要不清不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