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382章 脱贫(1 / 2)

加入书签

可是在陌生的城市他们一无所有,想要和他们的对手竞争需要踮起脚尖去争,做最脏最累的话,比起当地人要辛苦许多,可即便是这样,高昂的房价让他们无法承受,买不起房子,就没办法在城市安家,不能安家立业,一切都只能是一场空。

回到农村的青年们对这破败的农村提不起不劲头,见识过都市的繁华,他们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把这里建设成那样的都市,因为相差实在是太大了,农村的落后是全方面的,不光是商业模式,还是社会的开放程度,相差的又岂止十年。

任何人付出十年的时间都能做出一番事情来,可是他们的十年扔进落后的乡村又能改变什么呢,无非是连一点浪花都翻不起来。

对于乡村的落后无能为力,自身的理念也和老人沉旧的想法格格不入,这里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只能去遥远的镇子里上班,在农村老人们的眼中,他们就是一群不上进的人,不爱进工厂,对于做农活也提不起兴致。

方天行走访了这里的街道,发现许多人都是这样,年轻人往往在遥远的镇子或者是城里上班,对于村里的事也不大放在心上,不过方天行的到来也给他们带来不少的感触,原来乡村也是有希望的,并不是毫无光明的地方,偶尔也会闪耀出一丝火花。

年轻人不爱相信从前的重活,他们挺不喜欢以前那种艰苦生活的苦。过去总讲艰苦奋斗,可是奋斗不奋斗是个人自由,为什么要加上艰苦?以前艰苦是因为以前物质条件不足,现在的情况和过去完全不同,那种吃苦耐劳到今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人还是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可年轻人总想活成城里人那样,追求更多的自我,可以更轻松和潇洒,两者之间有不小的鸿沟。

方天行帮助老黄脱贫,受到这里群众的拥护,大家对于方天行都是十分热情,三天两头总有人请方天行上门吃饭,方天行也是欣然接受,只是很快他便发现村里的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矛盾,有的年轻人不愿意赡养老人,对于老人不管不问,也有的老人和家人矛盾极深,难以化解。

方天行了解了许多他们情况,许多年轻人一年回老家次数不超过十次,见面次数不超过5次,过年过节见个面,随便听他们唠叨张家长李家短,刷新自己的三观,今年过年期间,张三的奶奶跟他说村里哪些人家离婚了,嗯,张三的堂姐,堂妹没找到对象,她惆怅,张三的大堂姐老公闹离婚的新进展……

张三也知道老人的话怎么也得听着,顺着她的话头再附和两句。人老了就这样吧,常年呆在村子里,身边的老伙计一年比一年少,孙辈的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次。

老人说什么张三都可以接受,张三比较难调节对农村中年人的心态,天天打麻将吹吹牛那种,张三真没办法和他们多说一句话。

正因这变局,使上下两辈,尤其是农村的上下两辈,在才识和认知上有着根本无法弥补的巨大差异,这也就是很多人说的两代人沟通有问题。这是变局附带的一个结果,并非原因。另一个结果,就是年轻一辈只能留在适合施展所学的经济发达地带,有些与长辈从小长大、此生所居的地方相距很远,导致老人独守空巢。

老人精神空虚寂寞,经常能听到别人说老人像孩子一样,这是因为老人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而那些空巢老人因为失去了老伴,一个人没有了精神支柱,非常空虚寂寞。

特别是夫妻双方感情深厚的老人,如果其中一个先行离世,留下来的则很容易伤心过度,导致精神恍惚。

老黄家隔壁有一个老太太,身前对丈夫特别依赖感情也很好,自从丈夫去世以后,整个人的精神一下就萎糜不振,陷入了浑浑噩噩的状态。一年以后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生理机能急剧下降。

还有疾病缠身更是让生活雪上加霜,农村有很多上了年纪的空巢老人,因为生理和精神方面的一些原因导致身患重病卧床不起,需要人整天伺候。

但即使是子女非常孝顺,他们也有自己的农活或者工作需要去完成,也无法时时刻刻保证在老人身边。

方天行发现很多在外面定居的孩子,他们都不愿意和老人一起生话,其中有男也有女,方天找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想要了解他们的情况。

他们告诉方天行,不和父母在一起是很无奈的现实,他们不能和老人住在一起,这已经不是想不想的问题了,是能不能的问题。他们不愿意离开农村,在外面又没能力买房子安顿不了他们,回家又不知道能干什么来维持生计。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已经大到完全不想跟他们说话的程度了。父母老了,一开口就是要训人,或者嘘寒问暖,几乎每一句话的主旨都是从小听到大的。他们的知识见识都很有限。甚至不能在怎么样为人处世上给一个让你信服的指导。

你心烦意乱的时候,他们压根就不明白你为什么会心烦意乱,有吃有穿还有地方睡觉,你烦恼什么呢?他们完全不能理解。也就慢慢的不愿意跟他们沟通了。

其中有一个叫任以菱的,任以菱的妈妈不愿意和她以及任以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