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776节(2 / 4)

加入书签

过,这一通朗读下来,把薛国公也累得够呛。刘皇帝似乎也恢复了过往的耐心,听得尤为认真,当然,薛居正的文章,辞藻华丽,遣词造句透着一个高深,很多地方,他都听不懂,大概意思就是对自己的赞颂,这一点想来是不会错的。

不过,有些关键之处,刘皇帝还是听得格外明白。在中间一段,薛居正列出了一串数据,尤令人欣喜。

到开宝十八年,大汉在籍人口,已然达到9007839户,超过六千万口,这还只是在籍人口,由于统计手段的限制,人口隐漏是难免的,再加上的大量的流动以及特殊人口,大汉实际的人口,还要更多,超过一千万户,是肯定的。

要知道,在大汉建国初期,由朝廷所统辖的人口,也才一千万口出头,即便把诸多割据势力的户民都算上,全国也才约三千万之数。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人口终于实现倍增,这还是在伴随着长期、频繁的战争的情况下,否则也汉人的发育能力,一千万户的关口早就突破了。

而这么多的人口,如何养活他们,是个不小的挑战,当然,这也是这么多年朝廷始终重视的一个问题,别看大汉如今商业日趋繁荣,但农事永远是根本。

土地的开垦成绩,自然是显著的,到开宝十八年,全国已有近八百万顷的耕地,这已远超盛唐时期。按照测算,平均约十亩地就能养活一个人,而在那些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的地方,甚至两亩地就能养活一人。

农业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在向前的,而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高产的占城稻,也大规模地铺开了,不再局限于淮东地区。

粮食作物外,一些经济作物的发展,同样迅速,最突出的,就是棉的大规模推广及运用。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不只是棉花的种植,还包括棉纺技术的发展。

大汉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在刘皇帝的力主之下推行的,并且其中有一个加速推进的过程,他太知道这东西的意义以及对民生的重大作用了。

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棉事发展有益的事情他都积极去做,对这方面有功的人,更许以重利。

当年随卢多逊东归的安西棉农,更是作为棉花种植推广的功臣看待,如今已挂着五品官衔,这也是卢多逊足以留名青史的功绩之一。

五年前,琼州知府周仁浚,向朝廷上报进献了一种糅合当地黎族织锦的棉纺技术,并附以专门改进过的棉纺工具,这引起了朝廷的重视,经过试验,那些工具能够极大提升棉纺的效率。

对此,刘皇帝给予了高度肯定的评价,一高兴之下,直接提拔周仁浚为广州知府。而随着新棉纺技术与工具的推广,大汉的棉事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车道,短短几年时间的进步,堪比前面二十年的发展,当然,没有前二十年的积累与铺垫,也没有如今的跃升。

到如今,各类棉制品,从棉花到棉被,从棉布到棉衣,已然开始大量出现在市场上,成为了大汉百姓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再像过去,需要官府买单以促进发展。

同样是这几年,棉花的种植与棉纺技术,也从中原向长江流域扩散,并快速发展。而对朝廷而言,也到了收获成果的时候,不只是大汉百姓们衣食饱暖上的积极意义,还有更直观的经济效益,朝廷在棉产业上,也开始有税收入项。

谈及税收,薛居正同样也提了一串足以刺激人耳膜的数据。到开宝十八年,朝廷每年正税,已然达到6349万余贯,这比起二十年前,几乎翻了一倍。

其中春秋两税,仍旧是大头,但商税以及各种朝廷专营产业利润的占比,也是显著的上升,尤其是市税,更是爆发氏增长,当然,这一切的基础,还在于有大汉的百姓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出海量的社会资源与财富。

薛居正的这篇祝辞,抛开那些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对刘皇帝的吹捧,余下的,完全可以看作一份大汉几十年发展的总结报告,听得刘皇帝是心花怒放,喜不自禁,还不时地同身边的符皇后探讨一二,仿佛在诉说他的得意。

当年,改元开宝之时,刘皇帝曾与群臣相约,定下了一个赶超盛大开元、天宝的目标。如今,在天下一统的十八年后,这个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不论是从人口、耕地还是税收上来看,都已经做到了超越,在经济上,就是全方位的覆盖。文化上同样璀璨,由朝廷主导修纂的各大类书,就是标志之一,至于汉词长短句,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军事上的成就了,李隆基开边不已,最后不仅顽敌难制,还导致国库虚耗,伤亡惨重,军民疲敝,还落得个穷兵黩武的名声。

大汉则不然,只能用打遍四海无敌手来形容了,当然,大汉如今的周边环境与形势,比起盛唐时期,也确实要好得多。

万岁殿宴

不只是刘皇帝,与会的宾客们同样听得津津有味,大家都知道如今的大汉帝国强盛、富庶、繁荣,但具体情况如何,再没有比这样详细的总结陈述更有说服力了。

而尤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