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252节(2 / 3)

加入书签

!”

夏原吉这句话,细究起来,其实真不过分。

什么人能评价影响官吏的升迁罢黜?

在汉朝,是察举官!

在魏晋,是中正官!

在隋唐,是门与阀!

在两宋,是士大夫!

而姜星火关于考成法和庸者裁汰之法的设想里,却偏偏提到了。

你说如果真的落实到大明帝国的地方基层,这一点真的会有多大用吗?

恐怕不见得。

但有跟没有,就是两个概念!

庸者裁汰之法,既然要考虑普通老百姓或者衙门行政对应人群的意见,那也就是说,对于地方官吏来说,考核的时候要听取一些普罗大众对其人的评价,哪怕可能这个部分在影响决策中占比很低当然,这个规则也有可能被人所利用。

但无论如何,从底层视角来了解某一个官吏,都是大明值得迈出去,也是必须迈出去的一步。

“不错,老衲觉得这一点,很有利于官吏阶层的整肃。”

道衍转动念珠道。

很简单的道理,使老百姓有一个理论上的渠道来监督官吏,让官吏在任内有哪怕一点点的压力,对于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这说明,他们不再是“失声者”。

朱高炽亦是想到了随父皇杭州西湖一行时,遇到的那个天资聪颖的少年。

那个名为“于谦”的少年,小小年纪,给同伴分鱼时,便说过类似的话。

若是我不为不能言者出声,他日我不能言,何人肯为我出声?

几岁孩童都懂的道理,在场的大明帝国高层决策者,如何能不懂?

把官吏在理论上置于普通老百姓的话语评价里,既可以让官声好的、能干的、清廉的官吏,在晋升时更加轻松,也可以对那些鱼肉百姓的官吏,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哪怕装,这些封建官吏也得装出个样子,如果能对老百姓没那么苛待,或者少哪怕一丝的苛待,这个政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朱高炽阶段性地总结道:“若是父皇真的能下定决心,如姜先生所言,在整个大明推行考成法与庸者裁汰之法,恐怕对于大明百姓来说,真的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大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的行政效率,能让官吏之间产生竞争的氛围,这样就能让那些循规蹈矩的官吏,也在环境的压迫下勤奋起来。”

——————

“姜先生设计的这个‘缓冲期’,想来是极妙的。”郑和着实没忍住,最后还是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否则的话,对于某些官吏,恐怕真成了灭顶之灾了或许他们能力不差,只是周围的人能力太强?”

郑和的话,其实也有几分道理,这种特殊情况,确实是有可能出现的。

但郑和话音刚落,朱高煦却干脆反驳道。

“俺虽然史书读的不多,但范希文相公那句‘一家人哭,何如一路人哭’,还是读过的考成法若是推行公平,庸者就该裁汰!何谈不是他差,而是周围人能力太强呢?”

这里朱高煦提到的,便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一件著名历史事件了。

庆历新政的吏治更化部分,其中的“抑侥幸”主要将矛头指向造成冗官泛滥的荫官制度;“择官长”,其实是“明黜陟”的具体实施措施,也就是选择优秀的官员,淘汰庸官、贪官和懒官。

而在实行“庆历新政”的过程中,北宋朝廷选派了一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巡察全国,检视地方官吏的为政情况,并据实报告朝廷。

范仲淹本人在巡察的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政绩、才能和品德,对不称职者一律降黜,不徇私情;对精明能干、政绩卓著者加以迁赏。

有一日,范仲淹接到了各地按察使的报告,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看到缺德少才、害民败政的转运使,便秉笔直挥,把名字勾掉了,重新安排德才兼备的有为之士。

富弼平时对范仲淹十分尊敬,这时见范仲淹毫不留情地罢免不称职官吏,不免有点担心,从旁劝止说: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则是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见两位学生有了不同意见,姜星火这时候也适时说道。

“首先,庸者裁汰之法就注定得有一个庸者,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十个指头有长短’,考成目标下的官吏之间,表现肯定是会因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按不同的方法来排序,排序的结果会不一样,但总存在一个庸者,这是无可避免的。”

姜星火先肯定了朱高煦的说法,随后又对郑和的部分说法给予了支持。

“其次,就是裁汰问题。一方面,不管怎么裁汰,并不是一定说被裁汰的官吏天生就不行,如一个纪律性强和有良好服从意识的官吏,可能适宜做具体有规矩的事情,而不适合做开拓性的事情,如果一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