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847节(1 / 3)

加入书签

「科道们如今过分关注天家,风闻奏事,动辄谏诤,以搏直名,无非还是因为陛下仁慈,不忍因言罪人,以致科道猖獗,不肯一心用事。」

「总宪大人说要加强科道的考核,又说宫中之事,若不涉朝局,不违典制,言官不可借此故意触怒君上,臣以为太过含糊,不够清楚,容易被人钻空子。」

「依臣之见,若要解决问题,可以从这几点着手。」

「一则,如总宪大人所说,限制风闻奏事之权,科道奏事,不得只凭只言片语,妄下定论。」

「二则,科道上疏谏言,需言之有物,不可空谈义理,纸上谈兵,以搏名声。」

「三则,六科十三道,当谨守本分,顾朝廷百司,天下各道之事,朝中大事,非下廷议令群臣共议者,不可妄上奏疏。」

「四则,六科给事中及十三道御史,不可擅用谏诤之权,妄议君上,非议天家。」

「若君上有过,天家有失,给事中及十三道御史可禀明上官,由都给事中,佥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御史等官联名同奏,若诸上官皆不愿上奏,科道方可独奏。」

「若独奏,则下廷议,查实为妄议者,独奏之言官不得以风闻奏事为由,躲避责罚,若查实为实谏匡正君上者,则责其上官推诿渎职,予以降黜。」

「此臣浅见也,请陛下斧正。」

疯狂暗示

和陈镒的大而化之不同,王翺的这几条措施,可谓是个个切中要害。

如果说,前两条还算是温和,那么后面两条,简直就是图穷匕见,直指科道手中的谏诤之权。

这两条措施,一个限制科道议论朝中大政,一个更加直接,相当于要直接收回普通的科道官员手中的谏诤权。

可想而知,这些话一旦流传出去,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

即便是在现在的小范围内,王翺的话音落下之后,也引起了在场几个大臣的低声议论。

沉吟片刻,陈镒开口道。

「首辅大人所言,的确易于落实,但是,我朝一向提倡言路通畅,禁科道议论朝廷大事,岂非阻塞言路?」

「再则,谏诤之权,古已有之,贸然禁科道谏诤君上之举,恐有不妥。」

「按照首辅之论,给事中及御史欲匡正君上,需请都给事中或佥都御史以上官员同奏。」

「此举本意,当是为了减少沽名钓誉之辈小题大做,邀名买直,这本官能够理解,但是,首辅可曾考虑过,这般限制重重,科道官员最好的选择,其实还是隐而不奏。」

「如此一来,岂非和陛下想要改变官场风气的初衷背道而驰?」

别看陈总宪说办法的时候含含糊糊的,但是,提反对意见的时候,可是干净利落。

王翺这几条的核心思想,其实说白了,就是限制科道的部分权力。

尤其是最后一条,对于谏诤之权附加了种种限制,看似设计精巧,但是其实,会有一个巨大的缺陷。

那就是,他所说的所有设计,都是建立在,科道言官有上奏进谏,匡正君上的意愿之上的。

所以说,想要破除王翺的这个设计,其实很简单,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

但是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毕竟,至少有一点,是他们和天子能够取得共识的,那就是,整顿科道,目的并不是为了捂住言官的嘴,让他们失去谏诤君上的作用,而是想要将这种权力加以限制,防止权力滥用,让言官们在既能匡正君上的同时,更多的精力,能够放在朝廷的事务上。

面对陈镒的质疑,王翺皱了皱眉,道。

「总宪所言,本官不敢苟同。」

「所谓言路通畅,指的是科道官员,能够直达天听,而不被其他官员阻拦,但却并不是可以随意议论朝廷诸事。」

「朝廷广开言路,是为了集思广益,但是,诸官员当中,唯有科道有风闻奏事的传统。」

「二者叠加,便造成了科道官员在面对朝廷大政时,往往不经察查,思虑而妄发议论,甚至于,常有多年在内地巡查的御史言官,从未到过边境,仅凭公文消息,流言议论,便在边境诸事上指指点点,自以为是。」

「更有甚者,听风便是雨,手中毫无证据,仅凭一腔热血,便纠结聚众,行扣阙之事,扰动朝议,动荡朝局,实为大害也!」

「本官并非想要限制言路,只是,朝廷言路宽广,原本便不拘科道,然科道既有风闻奏事之权,若再可随意议论朝廷大政,未免不妥!」

应该说,科道言官,的确不怎么招人喜欢。

虽然,王翺能够开口,肯定是提前在心中有了腹案,但是,这番话说出来,多少还是带点个人情绪。

要知道,当初王翺身为提督大臣,巡查广宁时,忽遇瓦剌进犯,他带兵仗剑守城,亲临城墙上督军,当场将劝他弃城退走的官校拿下,可谓风骨凛然。

但是,此事传回京师之后,却遭到了言官弹劾,说他擅自指挥,有违法度,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