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nkshuwu.com

第399节(2 / 3)

加入书签

虚职,跟东宫并没有什么关联。

但是,毕竟这几个官职,都挂着太子二字,因此,有着极为浓厚的政治意味。

事实上,按照礼制而言,太子三师,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翼护之,太子三少,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之。

直白点说,无论是太子三师,还是太子三少,更多侧重于的是太子的道德成长,相当于给太子立了一个道德标杆,让太子在日常的行为和政务处理当中,有一个可以模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太子三师另外的职责就是,保护太子的地位不受侵犯,算是太子在政治上的保驾人。

但是这两个职责,前者并不是可以“教”的,而后者,因为大明的继承顺序十分明确,所以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所以久而久之,太子三师就变成了,对于朝中功勋卓著,品行出众的官员的嘉赏,并不具备实际的意义。

真正负责教导太子的,是东宫属下的詹事府的左右春坊大学士,他们才是每日督促太子功课,讲解经义,协助太子处理政务的人。

也是所谓的“太子党”。

可这一次的圣旨,又和往日有所不同。

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虽然不涉及东宫事务,但是毕竟在职责上,和东宫有一定的牵连。

所以一般情况下,太子出阁读书之时,会同时加封太子三师,太子三少,备齐太子府的一应属官,完成东宫的整个建制,这是惯例。

对于朝廷来说,也是太子出阁被视为朝廷重大仪典的原因所在。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大规模的给文武大臣加衔,肯定不是因为什么功劳或者品德出众,所以必然和太子有关。

但是,太子尚且年幼,距离真正出阁读书,且还要等上几年,所以,诏书一下,群臣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太子这边。

虽然说,如今太子养在宫中,但是,文臣们,尤其是身居高位的老大人,几乎都有那么两个,交情不错的宦官。

所以,想要打探些消息,并不算难。

于是,朝中很快便有了结论,上圣皇太后将太子接到了慈宁宫,准备给太子开蒙!

随之而传开的,自然也就还有,在慈宁宫中,天子和圣母的一番谈话。

群臣也就理所当然的知道了,太上皇归期将近,宫中上圣皇太后,一再插手南宫的侍奉宫人,护卫,乃至是太子的去留安排。

按理来说,这么大的事情,朝臣们是必然要弹劾的。

一是为天家和睦,自始至终,天子对于太上皇归朝,都持支持的态度,屡次遣使前去和谈,财帛金银也都是从内承运库出,如今归期将近,上圣皇太后却处处提防,实则是有碍兄弟相亲。

换句话说,孙太后的这种行为,相当于将天家恶劣的关系,摆到了台面上。

天家如今的状况,大家基本上都心里有底,但是总还是维持着面子上过得去,在天下人面前,还维持着兄友弟恭,天家和睦的景象。

但是孙太后的这般做派,相当于撕破了这层温情的面纱,一旦传扬出去,势必会对让天下人对天家,对天子产生非议。

至于第二,则是为了太子的问题。

太子是储君,正常情况下,太子兼具天子之子,及天子的继任之君这两个身份,所以何时开蒙,何时出阁读书,应由天子决断。

但是现如今情况特殊,太子是太上皇子嗣,但同时又是储君。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从亲缘的角度出发,太子开蒙,当由太上皇决定,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应由天子决定。

但是,不应该由深宫的圣母皇太后决定。

在过往的时候,孙太后虽然也曾经在关于太子的问题上发表过看法,但是当时朝廷无主,神器虚悬,她老人家是代表太上皇出面,做出的决断。

如今时移世易,皇位有主,太上皇将归,太子开蒙这样的大事,理应由他们决断。

但是,在群臣打探到的消息中,却并没有看到天子对此事的看法,有的,只是圣母皇太后的专断!

所以,圣旨一下,朝野上下便对此事议论纷纷。

然而,议论归议论,无论是早朝上还是内阁,都不曾接到正式的弹劾奏本,反而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平静当中。

这种场面,有很多的大臣,都迷惑不解。

但是,对于宦海沉浮多年的经年老大人来说,却无一例外的意识到,这种平静的底下,酝酿着的,将是更加剧烈的风暴。

这其中,就有新晋的次辅大人,同时也是刚刚被加授了太子少师的俞士悦。

俞老大人的次辅,是夹在那一批太子三师和太子三少的圣旨当中的,瞧着极不显眼。

虽然说还是有不少的大臣前来祝贺,但是,却没有在朝堂上掀起什么波澜,毕竟,朝臣们的目光,都围绕在了太子的身上。

这让积极谋求进步的俞老大人,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失落。

≈lt;div style=&a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